华体会官方app下载

华体会官方app下载

400-021-0866

BRAND BUILDING

资讯HTH建设

HTH建设 Brand Construction 是指HTH拥有者对HTH进行的规划、设计、宣传、管理的行为和努力。
HTH建设的利益表达者和主要组织者是HTH拥有者(HTH母体)。

所在位置:

首页> HTH建设> 正文

1小时读懂中国:技术人才大军(第1页)

时间:2016-10-08 07:53:21 来源:HTH建设 阅读量: 作者:华体会HTH咨询

  这个故事最初登在《纽约时报》上,后来成为乔布斯的经典桥段之一。乔布斯在第一款iPhone上市一个月前,召集管理团队开会说,iPhone需要配玻璃屏,因为塑料屏太容易刮花。乔布斯希望iPhone换成不容易刮花的玻璃屏,在未来4—5周生产之前就换掉。问题是,那时没有人知道如何用玻璃制作手机屏。

  根据报道,乔布斯的一名高管在会议之后马上定了飞往深圳的航班。在深圳,为苹果代工的富士康公司已经安排了超过20万名工人准备组装iPhone。深圳有大量的工程师、技术专家和专业公司,可以满足乔布斯的要求。手机玻璃屏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成本,而是如何精确切割和打磨加硬的玻璃,以及如何在几周之内完成这项任务。

  接下来的几天,苹果高管收到了一家中国公司对玻璃屏的报价。他很惊讶地发现这家中国公司为赢得订单做足了准备——已经开始安排生产线。公司的中国工程师们搬进了工厂,开始对玻璃做测试(据企业logo设计报道是由当地政府提供的)。

  这家公司最终赢得了乔布斯的订单。团队开始7天×24小时地做试验。四周后,他们知道了该怎么做。第一批玻璃屏切割打磨完毕,运到富士康已经是半夜了。两天之内,1万台玻璃屏iPhone下线。

  总共有20万名中国工人生产第一批iPhone,由8,700名中国工程师负责管理。

  这个故事可能有些夸张,但有两个要素不容忽视。首先,中国制造业系统的速度、灵活性和智能程度多么令人惊讶。单单靠低成本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速度和灵活性更重要。重新设计iPhone屏幕需要快速部署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美国,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其次,8,700名中国工程师监督生产。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纽约时报》该报道称,苹果如果想在美国筹备这支工程师队伍需要9个月时间。而在中国,只需要15天。

  这是一个中国的专业技术人才如何影响全球经济的故事。能够以如此快速调动如此之众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

  但是我们也听说过这样的故事。

  二十年前,中国制造业以其规模改变世界格局。一夜之间,从鞋类到自行车,价格都比从前便宜很多。低成本的中国制造改变了一个又一个行业。“中国制造”在全世界都是家喻户晓的词。

  全球各大企业开始将大规模和低成本的中国制造纳入其运营体系中。这是没有选择的。如果不这么做,很可能会被选择中国制造的竞争对手打败。

  同时,大量和低价的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也是一个改变行业规则的因素。短短几天中国企业就可以组建成千上万的工程师团队。这些因素正在改变着一个又一个的行业。如果企业可以低价聘用数万名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会对医药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竞争对手在中国建研发中心,拥有上万名技术专家,对你会构成多么大的威胁?中国专业技术人才的规模开始对行业产生影响,通常以一种意料之外的方式发生,中国的六个大趋势请见下图。

中国的六个大趋势

  要点1、中国教育业的规模非常可观

  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无非是有取之不竭的劳动力,工作时间可以很长,工资可以很低。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国是亚洲“四小龙”出口拉动经济的翻版,只不过规模更大而已。

  但是,过去十年中,中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培养高技能人才。自1998年以来,教育投入占GDP比例增加了2-3倍。大学数量翻倍,大学毕业生也从1998年的100万增加到2012年的750万。

  前耶鲁校长Richard C. Levin曾说:“中国的大学扩招规模前所未有。中国大学的规模在十年间就成为全球第一。实际上,中国在世纪之交的高校入学率的增长已经超过了美国。”

  但是教育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我们将在下文中讨论教育质量。总体而言,中国的专业技术人才发展是一个大趋势,在全球经济中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要点2、成本创新是人才资源的首作用力

  提到中国的技术人才,一定有人会说中国人喜欢死记硬背,西方人更有创造力。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但是关于创造力和创新的问题非常重要。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iPhone”的发明地?答案是近期还不会。我们并没有在中国看到很多原创的创新。更多的是第二代创新,通常被称为成本创新。它是中国技术人才实力的第一个表现。

  中国企业对现有产品的改良非常在行——而且产品也越来越便宜。Michael Murphree和Dan Brenitz在合著的“Run of the Red Queen”中说:“中国提供了不需要产品创新就能实现创新的神奇例子。”

  这类成本创新对于在中国市场扩张非常关键。降低成本可以将产品从如北京的一线城市拓展到收入更低的三线城市。例如,当中国移动开始向农村地区提供低价移动服务后,18个月内用户数增加了1亿。提供更便宜的产品服务是在中国扩大市场和成长的策略。

  成本创新也是在海外市场致胜的有效策略。剑桥大学Judge商学院教授Peter Williamson和阿里巴巴的曾鸣在著作《Dragons at your door》中,详尽描述了中国公司进入海外市场所使用的几种基于成本的战略。用便宜的中国产品对西方专业制造企业发起挑战,例如,推出便宜的替代产品,与储存葡萄酒的昂贵冰箱竞争。规模小的小众制造企业通常需要依靠高价才得以生存,所以难以招架低价竞争。

  我们想指出的是,成本创新是中国技术人才的第一个作用力。

  要点3、研发潮是第二个作用力

  1993年,中国仅占全球研发投资的2.2%。到2009年,达到12.8%,超过了法国、英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2011年,中国超过日本(这对中国人来说总是个大新闻)。现在是全球第二,只排在美国后面。这是中国和跨国公司不断挖掘中国专业技术人才潜力的直接表现。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到2012年年中,财富500强中有490个企业都在中国开展了业务,建了1600多个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如果你问上海某家领先的建筑设计公司目前最主要的业务是什么,他们可能会告诉你设计新的研发中心。

  问题是这些研发中心究竟在干什么?企业在工业园里兴建了大规模的研发中心,聘用工程师和技术专家。但是他们究竟在干什么?

  我们的观察是,跨国公司在华大部分研发活动与本地化有关,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调整产品和服务,目的是更接近当地客户。同时也进行一些基础性研究和产品测试。例如像Broadband这样的公司就有中级工程师测试电子产品的各种参数。

  一个例子是英国与荷兰的跨国公司联合利华。公司旗下有400多个HTH,包括德芙、Toni&Guy和Ben & Jerry’s。2009年联合利华在上海成立了全球研发中心,有450名员工从事产品开发和基础研究。

  另一个例子是制药企业默克集团。虽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有担忧,但仍计划未来5年对华投资15亿美元,2014年在北京设研发总部。之前默克只有少部分研究放在中国,但未来将有600名科学家在华从事所有环节的药品开发(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试验)。

  一个相反的例子是大众汽车。大众是进入中国的第一家国外汽车厂商,现在主要销量来自中国市场。大众在中国的大部分研发是针对本土市场需求开发,以及改良现有车型以降低价格。出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考虑,大众的基础研究仍放在了国外进行。

  要点4、制造加研发是制胜秘方

  如果把制造业规模(大趋势2)和研发(大趋势5)结合起来,跳到我们脑海里的是托马斯•爱迪生。虽然他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大发明家(拥有1000多项专利),本人也处在发明和大规模制造的战略十字路口。但从很多方面而言,爱迪生是发明专利产业化的构建者,他成立了全世界第一个行业研究实验室。

  如今中国的制造业巨头发现自己也处在了战略十字路口。如上所述,这些制造企业拥有巨无霸式规模,以及大批工程师和专业人士。与爱迪生一样,他们也建了行业研究实验室,作为对制造平台的补充。那么,如果世界上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研发中心,会发生什么?

  需要记住的一点是,很多中国制造业巨头坐拥充裕的现金(大趋势4)。有足够的钱长期投入研发,也发现收购西方技术公司是非常好的战术。例如,中国汽车部件制造商万象收购了波士顿锂电池公司A123公司。这对联邦官员来说是个坏消息,因为一年之前联邦政府发放了一笔贷款给A123。

  回到华为。

  2012年,华为的营收增长了8%,为360亿美元,净利润增长33%,达到25亿美元。这家企业有很充足的资金,其研发投入相当可观。华为有15万名员工,其中6.8万人在研发部门。与美国思科相比,思科有6.5万名员工,2.1万名为研发人员。

  华为作为一个超大规模、低成本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已经胜出,现在的重点是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新市场。更重要的是研发,而不是只生产。华为在德国、瑞典、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印度和本国成立了16个研发中心。华为不久前还宣布第28个联合研发中心落成。

  这就是制胜秘诀:制造加上研发。这是华为从低成本制造企业转型为全球创新HTH的成功经验。正如爱迪生当年的行业实验室发展成了今天的通用公司。

  要点5、关于技术人才和教育质量的概括性观点

   如果以下观点你觉得不妥当,请对我们宽容一些。我们在中国大学的商学院授课,这些是我们所了解到的事实。

  概括观点1、中国的12级教育体系非常有效

  中国的教育体系涵盖了从出生到上大学,非常行之有效。这个体系可能显得有些极端,但是没人能够否认,中国学生很小就开始接受良好训练。

  这不仅仅是教育体系的结果,还是文化和历史。你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中国家庭观察到。中国人对教育非常重视和尊重。北大附中副校长江学勤表示:“中国孩子爱读书。他们去上课是真正相信‘教育可以改变命运’。”

  当然,这是非常笼统的概括,但是某些观点是正确的,这就是其中之一。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教育体系仍在不断发展。如前所述,大学数量在过去十年中增加了两倍,一切都在快速变化,由此引出了我们的第二个观点。

  概括观点2、大学教育与就业脱节

  中国大多数大学的教育质量低于西方水平。这就产生了一个严重问题:学生毕业后面临着严峻的失业问题,虽然有成千上万个职位无人问津。2012年有700多万大学生毕业,至当年年末仍有24%未找到工作。

  麦肯锡2005年的一项研究对中国的教育质量做了以下论述,到今天看仍然适用:

  “以工程师为例。中国有160万名年轻的专业人才,比任何国家(研究中涉及的国家)都多。诚然,33%的中国大学生攻读工科,德国为20%,印度仅为4%。但是与欧洲或北美的工科毕业生相比,中国毕业生很少从项目或团队合作中获得实际经验,这导致了在跨国企业工作的中国年轻技术人才只有16万人——并不比英国的毕业生多。中国就业市场的矛盾是,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但专业技术人才又严重短缺。”

  概括观点3、知识产权侵犯仍然严重

  知识产权通常会随着高技能人才离职而流失。侵犯知识产权在中国比比皆是,包括设计、客户|资料和技术,都在被侵权的范围。不管哪个行业,不管是外资还是本土企业,都有被员工、竞争对手、客户、合资企业合作伙伴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这对于成本密集和长期研究的行业尤其不利,例如制药和汽车业。

  以上因素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形象,也影响了外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决心。

  要点6、专利备案实际上体现了中国教育现状

  理论上而言,一国备案的专利数可用于跟踪该国的专业技术人才状况。中国国内专利的备案数正在显著增加。

  中国1995—2009年之间备案的专利占专利总备案数的37.2%,2009—2011年提高到72.1%。2008—2011年,年增长达22%,世界平均增长率为4%。因此,中国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专利备案国,美国和日本在其之后。从表面看来,这似乎很好体现了中国的技术人才力量。

  但是,正如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能等同于大学教育的质量,专利数量也不能等同于质量。在中国申报专利备案的原因可能与别国有所不同(也许是税收优惠)。仔细研究中国备案的专利,就会发现良莠不齐。只有极少数可以与日本或西方的专利质量匹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专利备案的数量掩盖了质量问题,与中国教育现况非常相似。

  但是,专利备案表明了研究的商业化流程在中国逐渐形成。从做研究到发表成果,再到申请专利备案。一套流程正是激发创新的前提。中国人开始养成学习、研究和申请专利备案的习惯,从而带动专利质量的提高。

  以上是我们对中国技术人才大军的分析。中国已经准备就绪:源源不断的大学毕业生,不断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公司架构,行之有效的研究流程。而背后的推手——中国经济要素非常强有力。我们认为,假以时日,质量和创新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沃伦•巴菲特的合作伙伴Charlie Munger对这一现象的描述非常准确:“我认为中国人很幸运,中国政府逐渐向儒家倡导的贤能制度发展,几乎每个人都上过工科院校。”

  本文摘编自Jonathan Woetzel和Jeffrey Towson有趣的新书《1小时读懂中国》(Towson Group, January 2014))之第五章。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描述了当今中国经济的六个大趋势。请至“一小时读懂中国网站”了解更多详情。

关键词: [db:关键词]|
分享:

华体会HTH资讯
brand information

相关案例
Related cases

潍坊餐饮HTH全案策划|烧烤HTH全案设计|老字号烧烤店-山东谭氏烧烤HTH全案策划

华体会官方app下载相关的文章
Related articles

上海HTH建设策略公司--以HTH开拓市场

HTH咨询

细分市场行业标识
打造全新的HTH视觉形象

最新案例推荐
Related cases

最新资讯推荐
related information